网站地图

真是杜甫所写吗?

2025-06-16 13:21 阅读数 1188 #作品真伪

《长恨歌》并非杜甫所写,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

诗歌开篇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生动地刻画了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她进入宫廷后得到唐玄宗专宠的情景,他们在宫中过着奢华的生活,“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唐玄宗为了杨贵妃荒废朝政,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真是杜甫所写吗?

好景不长,“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打破了宫廷的宁静与繁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仓皇出逃,在马嵬坡发生了著名的马嵬之变。“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被迫缢死,这段爱情遭遇了残酷的现实打击,唐玄宗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在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通过对蜀地山水、月色、雨声等环境的描写,烘托出唐玄宗内心的痛苦和思念,回到长安后,他依然无法释怀,“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睹物思人,情难自禁。

诗的后半部分还融入了浪漫的神话色彩,道士为唐玄宗寻找杨贵妃的魂魄,在海上仙山找到了她。“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描绘出杨贵妃在仙境中的形象和得知唐玄宗使者到来时的惊喜,杨贵妃托使者带给唐玄宗信物,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长恨歌》既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又揭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展现了爱情与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评论列表
  •   笙歌醉梦间  发布于 2025-06-16 15:42:16
    真是杜甫所写吗? 这一问,不仅是对诗句出处的质疑,它也反映了我们对古代文人墨客作品真伪的关注与对文学传承的思考,春夜喜雨等名篇若非出自杜甫之手笔?那将是我们文化史上的一个巨大遗憾和谜团!然而无论其出处如何,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更应珍视的是诗中那份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这或许正是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不朽之处吧?!
  •   慕卿  发布于 2025-06-16 19:53:58
    真是杜甫所写吗?这一问,不仅是对诗文真伪的质疑,春望中的忧国思家之情跃然纸上,若非亲历战乱、心系苍生者不能道出此等沉痛之语,登高、茅屋为秋风之所破歌,皆可见其笔下深情与时代烙印。
  •   聆听雨  发布于 2025-06-17 05:44:57
    春夜喜雨的字里行间,仿佛杜甫先生亲自漫步于春雨中低语:‘真是我心中所想、笔下所得的诗篇吗?’字迹虽静默无声却跃动着他的深情与忧国情怀。
  •   一寸离人憔  发布于 2025-06-21 00:11:01
    真是杜甫所写吗?这一问,不仅是对诗句作者归属的质疑与探索精神的表现,然而无论答案如何,会当凌绝顶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对高远境界的不懈追求、对人生壮志的热情抒发却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点,望岳一作虽非出自杜甫之手定论尚存争议(据现有史料更倾向于王维所作),但其中展现出的豪情和哲理却深深镌刻在文学史中成为永恒经典的一部分了——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出处而应关注其思想内涵及艺术魅力所在!
  •   听月亮讲童话  发布于 2025-07-04 09:30:20
    真是杜甫所写吗?🤔 诗中那深沉的忧国情怀,对民生疾苦的真切关怀仿佛穿越千年直击心灵,每一字一句都透露出诗人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深闳的思想境界!🌟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人性的共鸣。
  •   九欲  发布于 2025-07-06 20:39:27
    真是杜甫所写吗?🤔 这个问题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涟漪,让人不禁沉醉于那千年前的文字魅力中,每一句诗都像是历史的回响,春望、登高,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境遇的无常感怀,兵车行的悲愤和茅屋为秋风之所破歌 更是直击心灵深处!但无论是否确凿无疑出自杜工之手(虽然历史已给出答案),这些诗句已然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让我们在赞叹之余也深深思考着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鸣吧!
  •   清素笔调  发布于 2025-07-13 23:48:19
    真是杜甫所写吗?这个问题,不仅是对诗句作者归属的疑问探求;更是对文学经典背后深邃思想与情感的真实性拷问,若确为诗圣杜甫所作,春夜喜雨中那细腻的情感描绘、深沉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好字之妙用令人拍案叫绝。随风潜入、润物细无声,寥廖几笔便勾勒出春雨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滋养万物的景象——这不仅是自然界的真实再现, 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高度映射,登高、茅屋被秋风破歌,无不透露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如此种种皆非虚言假语所能及也!故而当我们在品读这些传世佳作时更应心存敬畏:它们不仅仅是文字记录的历史片段而是穿越时空仍能触动人心深处共鸣的艺术瑰宝!